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
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,中国城镇化、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,“走出去”是民营企业开拓增量空间、提升国际竞争力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“今年,我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民营企业走出去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说。今年,她提出了关于“护航民营企业‘走出去’高质量共建‘一带一路’”的建议。
王学锋表示,调研发现,民营企业“走出去”面临多方面困难。
涉外经验不足,抗风险能力较弱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、政策法规和市场化水平差异较大,民营企业由于信息掌握不全、缺少经验等原因,缺乏必要的风险研判能力,容易产生合规风险和法律纠纷。
协调合作不畅。民营企业规模体量相对较小,一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,国际知名度较低,如不相互合作或与大型国有企业抱团,仅靠“单打独斗”,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。
资源获取存在短板。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,信用等级较低,贷款审批条件严格,融资成本高,常因资金短缺难以承接大型海外项目,还面临汇率波动带来的外汇风险。此外,企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窄,有的企业对东道国市场需求、消费习惯、竞争格局等信息了解不全面、不准确,导致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失误。
国际化人才引培困难。民营企业受自身实力的限制,难以吸引和留住具有国际商务经验、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熟悉当地市场知识的专业人才,缺乏国际化视野和能力。同时,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,难以快速有效地将本土人才培养成适应海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。
为更好地帮助民营企业“走出去”,高质量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有效提升行业头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,王学锋提出以下建议。
构建全方位服务平台。更好发挥“走出去”公共服务平台作用,丰富线上平台服务内涵,按国别绘制好产业地图,提供投资“白名单”和工程项目信息,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,为企业提供精准实用的信息服务。建立企业之间、企业与专家之间的线上交流平台,分享“走出去”经验、探讨问题解决方案。邀请专家对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,解读海外投资政策和市场趋势,避免“踩坑”“走弯路”。在海外建立实体化服务驿站,作为民营企业出海的第一个落脚点,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对接、法律纠纷等实际问题。
引导企业抱团出海。建立健全合作机制,推动企业由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取暖,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国企民企抱团,将国有企业的资金、技术和资源优势,与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能力相结合,实现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。产业链上下游抱团,以中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112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为载体,引导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,形成集聚效应,融入当地产业经济,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,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改造。“制造—建造—园区”抱团,例如,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或有海外园区建设项目,可携手建筑业企业协同出海,为其提供项目建设机会。
完善政策支持体系。强化金融支持,建议设立民营企业国际化专项基金,提供低息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,降低海外项目融资成本;鼓励银行开发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跨境融资产品。优化政策导向,在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开拓中,营造国企与民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,进一步优化出海审批服务,适度放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,简化审批流程。建立海外商会或行业协会,引导出海企业跳出惯性思维,通过差异化定位、本地化运营和生态协作,促进良性竞争。
引培适应海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。重视培养、引进和储备国际化的法律人才,适当放宽外籍法律人才的从业限制。联合高校、企业、律所、协会、第三方中介等各类资源,引培一批适应国际复杂形势的复合型专业人才,着重培养其在知识产权跨境保护、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能力。
来源:中国建设报
—END—
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秘书处联系方式